五年技术进化论(二):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4)

有用的创新是怎样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并不是否定技术进步与创新,也不是在这些创新看似失败之后再来挖苦它们;手机远不完美,智能也还远非智能,这条路上一直需要持续的创新来推动它前进,只是有时它并不是你想的样子。不妨来盘点一下几年下来那些“切实有用、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创新点,比如与支付有关的NFC和指纹识别、与充电有关的各项快充技术和无线充电、老将焕发新生机的协处理器、与拍照有关的就更多了。

依附于摆在实际当中的“刚需”,或者几年的大环境发展已经让某些比如移动支付的行为形成了习惯,付诸于这些领域的创新自然会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并且被绝大部分用户欣然接受。

一流厂商做标准:高通快速充电2.0技术
高通快速充电2.0技术

而这些看似不成功的创新,粗略来看,之所以当时盛极一时而如今销声匿迹,可以说一来这些新技术本身实现的并不完善,或者效果上存在误差,或者需要特别的体位和操作方式,这就让本该简化操作的功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累赘,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不良风气在过去几年内肆无忌惮的蔓延;二来作为对智能机的“通用功能”的修饰和补全,部分新技术不是可学习成本高、就是使用频率少,最好的结果只是在小部分对这些功能有刚需的用户群当中流行,次之只能存在于发烧友这种“真爱”群体当中或者拿来偶尔炫技,总之很难培养成大众用户群体的日常使用习惯。

固步自封?也不是

那就因此无所作为?当然也不行。举个例子,目前单价5000与1000元的手机在实现90%的日常功能上体验没有本质区别,这4000元的差价绝不会因为某个“颠覆式创新”而存在,而存在于看起来特别“虚的”(比如设计、自主OS、品牌忠诚度等)与特别“实的”(比如同为1300万像素之间的画质差异,硬件配置相同条件下的做工差异,掩盖于参数数字下很难被察觉和营销的标准差异)这两个极端;后者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游厂商,这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是个很高但有志于长久发展的话则不得不逾越的坎,欣慰的是已有人走在前面,比如OPPO对于充电技术的改进,小米华为的自主处理器;而前者有决心自我突破的话还是相对容易实现和看到效果的(参考华为2015年的成功)。说句题外话,就拿硬实力积累和品牌忠诚度来看,这似乎对新兴品牌来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创新的道路上体察用户需求任重而道远,谨以此致敬那些前仆后继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