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赚吆喝的生鲜电商 如何摆脱致命伤?
2016年,生鲜电商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青年菜君崩盘,爱鲜蜂大规模裁员,美味七七、果食帮关门……
尽管人们依然非常看好生鲜电商的万亿级市场空间以及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数量,但是另一方面各类大额融资也未能拯救曾经看起来商业模式非常完美顺畅的生鲜电商创业项目。
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近4000家农产品电商中,仅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这意味着95%都在赔钱赚吆喝。
明明是一片蓝海,却为何频频亏损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一.盲目烧钱。
现状来看,有不少企业又走上了低价竞争的老路,生鲜电商们为了获得更多客流,势必会展开一系列营销、补贴攻势,但这种叫卖又不敢把价格压低到消费者“爽点”,那样做背后需要靠大资本硬砸,没有人能支撑的起。
二.冷链问题
说到质量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冷链了物流,这个一直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之为该领域“珠穆朗玛峰”的地带。生鲜行业内有句话,叫“起于生鲜,止于冷链”,目前仍在生鲜电商中广为应用的“冰袋冷链”显然不是真正的冷链运输,然而高昂的冷链配送成本又成为压制生鲜电商利润中最沉重的砝码。
除此之外,缺乏特色也是一个大问题。互联网四通八达,大家都想借助互联网全面发展,于是,大量的生鲜电商企业啥都卖,这就缺乏特色,再加上前面说的价格战,就让消费者很难养成品牌意识。
其实不难发现,在生鲜电商各种死法的背后,根源还是在于生鲜电商本身的难点:生鲜产品本身的高损耗以及配送、冷链物流环节的成本高企。
随着阿里投资易果生鲜、百度投资中粮我买网、腾讯投资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市场已然成为了BAT角逐的又一领域。
生鲜产品具有高频、刚需的特点,是最好的互联网入口,其较低的渗透率表明这一领域仍是一片蓝海。万亿级生鲜市场,电商模式一定是多元并存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可以肯定的是,厮杀成一片的生鲜电商,金子肯定是有的,只是获取的代价绝对不低。
但是策略也不是没有,如:
巨头可以玩全品类,可以自建冷链物流,甚至自建生产基地。以天猫喵鲜生为例,其通过与产地当地政府以及菜鸟网络的社会物流合作,在上游建立产品标准,在中游通过大数据物流平台降低物流损耗;而在下游通过流量和品牌的扶持提高产品销量,提高仓储周转率,保证用户最快享用原产地优质产品。这种产地直发的模式能最大保证水果的新鲜度,不过同样也考察平台的资金能力。
小玩家则可以借助巨头已经构建的行业基础设施,让自己获得成长空间,在巨头的资本大树下乘凉。如易果生鲜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每日优鲜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天天果园获得了京东的投资。
虽然目前的生鲜市场还是处于低谷,但同志们尚需努力,毕竟一旦找到正确方式,收获的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