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3.0从上游编织产业链
五月第一个星期并不太平:魏则西之死再次把百度医疗广告推上风口浪尖,滴滴顺风车事件同样让人质疑专车的安全把控能力。
风向标
五月第一个星期并不太平:魏则西之死再次把百度医疗广告推上风口浪尖,滴滴顺风车事件同样让人质疑专车的安全把控能力。笔者认为,这也是互联网平台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过去纯粹的信息匹配已经难以最大化其互联网价值了,如今的互联网更需要产业链整合与把控能力。
从1.0到2.0:
事前防范,缺乏深度介入
互联网因为其“跨区域、零延迟、信息对称、去中介化”等特点,成为21世纪提高生产效率,精确匹配供求关系的最佳工具,而因为互联网产业“赢家通吃”的属性,平台成为首选的互联网模式。在PC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地扩张用户规模选择了“轻资产”模式,为了更强化平台特性也不自产内容,聚集大量用户后以广告、游戏及电商三种方式商业化。这其中代表就是B A T,百度不产生网页链接,阿里巴巴不做衣服,腾讯也没有参与用户的聊天———“我只提供场所与‘水电煤’,供给端与需求端均与我企业本身无关。”
但是当互联网的“轻公司”变成了“大公司”,更多问题则又产生。比如说因为互联网存在筛选排序过程,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则容易滋生“内部人腐败”的问题,阿里巴巴的假货、百度的医疗广告都存在内部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再比如说“大而全”的平台在特定领域则反而出现低效率问题,比如特定商品的物流就是淘宝过去无法解决的,而腾讯一直无法有效分离工作与生活信息同样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其对供给端的把控完全依赖于用户,比如说出现诈骗Q Q用户,你可以拉黑举报,但这均是事后反馈,无法事前杜绝。
在2010年,智能手机带来了O 2O,出现了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等企业,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地推”,其与供给端的商业模式变成了商务合作,地推除了开拓业务,亦承担初步审核防范的功能,姑且将其定义为平台2 .0。但其实平台2 .0时代依然是“轻资产”时代,对供给端没有深度参与,对其日常运营管理无法做到动态实时监控。比如说饿了么的“3·15黑店风波”、58同城屡禁不止的黑中介,这次滴滴出现的顺风车事件,违规因子都实际上顺利通过审核关。
从2.0到3.0:
从需求端改革到供给端改革
前文提及,互联网平台从1.0到2.0,商业逻辑都建立在巨大用户量基础上,用户愿意停留在你平台,一方面是体验感,通过全网络数据整合筛选,获得更大范围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是信息对称,通过对商品参数、价格、便利性等方面直接比价,提高决策效率———归根结底,传统企业层层分销剥皮的商业逻辑被打破,用户需求端获得一次“革新”。
平台3.0需要更深刻的供给侧改革,换句话说要做得“更重”。京东切入自建物流与自营商品后,其大家电、高价值电子产品则压过淘宝;同样的,电台、直播等新平台亦通过签约网红,研发内容创造了大腾讯版图外的社交场景。
以2.0时期的滴滴出行与3 .0时期的神州专车作对比。神州专车对运营管理的要求更“重”、扩张速度也更慢,但其通过自营司机+自营车辆的形式牢牢将隐患因素——— 人的情绪控制在自己体系内,并通过统一专业培训、标准化服务流程提高安全系数。事实上,我们看到神州专车虽然目前订单量不如滴滴出行,但其客户留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同行。
与此同时,平台3 .0更强调供给侧效率的提高。比如神州系自营租车、专车以及二手车产品,通过专车提高了上游租车的使用效率与使用年限,另外长期固定的使用则降低折旧率,在二手车产业可以回收更高的残值,另外,其与e代驾合作,其司机可以“早上开专车,晚上做代驾”,同样提高其人工效率。无独有偶,美团开始做电影发行,58到家则自营美甲、搬家等业务,小米、乐视等直接进入制造端、成本价定价的“生态”模式则更不必说了。
笔者认为,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最关键的是“+”了什么。互联网依然只是一个信息工具,如果一个“+”上外部供给端资源,一个“+”上自身品牌产品,你更认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