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私人定制”食品将戴“紧箍咒”

网络上火热“私人定制”美食,可能需要持证上岗了。

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在《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包括微信朋友圈、饿了么、淘宝网在内的网售食品做出规定,拟要求经营者须具备餐饮资质,平台方需严格审核真实信息,违者将处以罚款并负有连带责任。

新京报记者联系多家网上出售自制食品的店铺,发现这些“私人定制”美食大多是在自家厨房或租借民房处,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

浙江温州监管部门在对网上定制食品的专项抽检显示,70%经营者未能办理对应许可证,超过56%批次的食品不合格,存在大肠杆菌、菌落总数超标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意见稿》中的细化规定,将倒逼网络平台对食品出售进行审核监管,并且将淘汰很大部分“无证经营”作坊。

现状

民房里加工出朋友圈“私人定制”美食

“芒果千层、红丝绒蛋糕、浓情巧克力新鲜出炉,预订的朋友来上门自取了!”

每天中午,长沙的林女士都会在微信朋友圈上传照片,出售已做好的手工蛋糕。她也常在前一天发布信息,询问顾客的定制需求。这样平均售价160元/个的蛋糕每天能卖出15个,“一个人在家赶制,有时候订单都接不过来。”

林女士说,她在朋友圈中出售的“定制蛋糕”,都是在自家厨房手工加工,所用的奶酪、奶油、面粉也是从网上采购进口原料。虽是家庭作坊式加工,但林女士对安全并没太多担心,“顾客都是朋友介绍来的,也就问下价格、口味和配送,不会太关心有没有实体店。卖了这么久,也没发生顾客投诉蛋糕有问题的。”

江苏的小许也是朋友圈“私房定制”大军中的一员,他选择和朋友一起卖手工水饺。每天早上在市场采购蔬菜、鲜肉等原料后手工赶制,然后上门送到顾客指定地点,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手工水饺,营业额400多元。

“现在人手很紧张,打算先在朋友圈把口碑做起来,等订单量上去了,就租个民居改造成厨房,请师傅专门来做。”小许说。

新京报记者联系多家朋友圈“定制美食”发现,这些店铺几乎都没线下实体店,都是在自家厨房或者租借的民居处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没有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等。

虽然店铺宣传都是主打家庭手工制作,但依靠一个厨房、一个微信号、几个配送员的简易方式,很难保证食品质量及卫生。今年8月中旬,浙江省消保委、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等对朋友圈美食进行专项检查,随机采购了温州有一定影响力的10家微信美食,包括熟肉制品、蛋糕、糕点等44个批次。检测显示不符合国标的有25批次,不合格率达56.8%。一款名为“芒果芝慕”蛋糕的菌落总数超标130倍、大肠菌群超标12倍;一款“致命榴莲”蛋糕的菌落总数超标100倍、大肠菌群超标8倍。

“问题主要出在制作、仓储、配送环节上。”浙江省消保委有关人士称,25个不合格批次中,有20个批次是菌落总数超标,这是由于商家杀菌工艺不成熟,运输存储中条件不合格导致。10家被检商家中有7家没取得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大部分是家庭作坊,“生产区与其他功能区没有隔离,食材堆放随意凌乱,最基本的卫生要求都达不到。”

洗牌

“擦边球式”卖食品的门槛将提高

一位长期关注网售食品的餐饮业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借助微信、电商平台兴起的“私人定制”店铺,打的是低成本、无门槛并逃避监管的擦边球。

根据食药监部门对《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办理条件,线下实体店铺经营者需提供租赁合同、产权证明、设备布局清单、配送管理及验货制度等详细材料。

一家餐饮业商务公司负责人称,地方对《餐饮服务许可证》手续还有更细化的规定,“房屋必须是商铺,与居民楼距离保持20米,楼上楼下不可有住户居民。还需提供污水纳管平面布置图、隔油池平面图、食品安全人员培训合格证明、油水分离器等材料。”

该人士说,目前许多网络食品店为节约店面租金和避开审核手续,大多是在自家厨房制作作坊式地“无照经营”。随着监管日趋严格,“很大一部分店铺将被淘汰出局。”

意见稿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在网站首页公示营业执照、许可证件,网络平台方也应对经营者信息审查登记,否则将处1万元到3万元罚款,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对微信朋友圈美食、餐饮外卖平台、电商平台来说都面临监管审核门槛的提高。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淘宝、饿了么等平台已响应,推出审核准入机制,并对未提供相应经营许可证的商家进行清理。

淘宝网规定,将为三证(开店主体人、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不一致的卖家,开放变更过户入口。从8月底开始,对未进行准入认证卖家的预包装食品进行处理,9月底开始下架未获准入卖家的预包装食品。

饿了么则表示,目前已上线商户认证体系,商户需上传相关证照,并通过市场部门的线下核查才能在线上开店。8月27日,饿了么还与上海市浦东市场监管局合作,对接在区域内上线的餐饮单位基础数据及动态监管数据,包括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管信息等,消费者可在餐厅详情介绍中清楚地看到上述信息。

难题

朋友圈卖食品太分散面临监管难

对网上自制食品的经营热潮,国外已有相应监管措施出台。

英国规定从事家庭自制食品销售的个人或商家在营业前须向所在地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由中心派官员对其进行一系列检查,并予以颁发许可证。2013年,美国加州也通过《家庭自制食品法案》,允许食品私营业主可不租赁店铺,在家庭厨房中生产出售烘焙制品、果酱、糖果等“低风险”自制食品,但前提是必须使用不易发生细菌超标原料,且在无需冷藏下也能保持新鲜,奶制品、肉类制品是禁止经营的。

随着国内管理办法的出台,网上食品将成为监管重心,但也面临新问题:与淘宝等预包装食品、饿了么等实体餐饮外卖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自制食品由于销售模式、经营主体分散,仍存在一定监管困难。

新京报记者从腾讯微信公关部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对朋友圈的定制食品暂无具体监管措施。微信仅针对认证类餐饮类公众账号推动准入机制,审核营业执照、相关权利资质,但对个人账号经营以及通过第三方工具开店,还没监管细则。

“仅微信上的电商平台工具目前就有200多家。”一家提供微信开店工具的服务商说,微信平台已开放支付、网页等技术平台,任何经营者都可使用第三方工具来开店,“在微信店铺中出售土特产、食品的商家,仅仅是使用这样一个付费工具,服务商也没有权力对出售的具体产品、准入审核做明确规定。”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消协副会长刘俊海认为,“网售食品管理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盲区和漏洞。不论经营者采取何种方式销售运营,其交易行为仍然是在平台上发起,平台方须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负起监督管理责任。”

刘俊海说,意见稿是对《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细化和补充,对经营者资质审核和平台连带责任,将倒逼电商平台加强对网售食品的资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