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失效 回首急速发展的五十年(2)
Intel正式提出Tick-Tock策略是在2007年,其实在前一年发布的65nm制程的CedarMill及Core架构已经可以算是Tick-Tock的开端。作为Pentium4(奔腾4)处理器的最后一代,CedarMill全新的65nm制程可以说是有效的降低了上一代Prescott的发热的问题,随之而来的Core架构则是一次性能提升,不到半年的时间里Intel就完成了一次升级,这一次的Core2(酷睿2)系列处理器的推出可以说为后续酷睿i系列处理器的异军突起打好了前站。
奔腾4
之后的一次Tick出现在一年之后的2007年11月11日,Penryn(彭林)架构首次为我们带来了45nm的处理器产品,包括有双核心桌面处理器Wolfdale、四核心桌面处理器Yorkfield。
Core2
如果说之前的Intel处理器Pentium是主力,那么从这一次的架构改进则是将酷睿系列处理器推向了第一梯队,2008年末的Nehalem架构处理器中,酷睿i7系列处理器开始走向大众,当时的Intel解释说i7并不是这两个字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感觉好听而已。
酷睿i7-920
很快来到2010年初,45nm制程也已经坚持了两年有余,迎来了新一次的升级,32nm的Westmere发布,至此Intel的产品线已经基本构成,酷睿i3i5i7分别面向中高端市场,奔腾面向入门级,赛扬主攻移动低功耗平台,Xeon(至强)系列负责服务器级平台。相信许多像笔者一样比较年轻的DIYer可能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了解CPU市场的,许多人将之称为第一代的酷睿系列处理器。
酷睿i3-530
2011年初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Tock年,全新的SandyBridge携第二代酷睿系列处理器到来,酷睿系列的一跃称为最受DIY玩家关注的品牌之一,当初笔者身边的朋友可能有不知道Intel的但是都知道酷睿,笔者哭笑不得的给他们解释过无数次酷睿处理器其实是Intel的产品。接下来采用22nm制程的第三代IvyBridge及第四代Haswell相继于12年4月及13年6月问世,即使是现在还有非常多的用户在使用这两代产品。
酷睿i5-2310及3450
非常神秘的第五代酷睿系列处理器在国内的消息比较少,主要在移动端进行了一些试水,没有推向零售市场,为数不多的寥寥几款产品仅在国外少量露出,导致我们对这一代产品并没有什么了解。不过有消息称代号Broadwell-E的极致性能桌面级处理器将会来袭,届时是否能带来巨大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酷睿第五代处理器(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要隆重介绍一下目前最新的Skylake架构处理器产品,这次的发布我们等了两年多,终于在2015年8月到来,量产的14nm桌面级产品全线铺货,首发型号i7-6700K及i5-6600K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即使是Intel,两年的时间并没有让14nm的产品完全达到预期,Intel不得不改变研发周期,在原定两年的循环中添加一个优化的过程来完善产品,这就是之前传言中的Kabylake,让我们一同期待它早日到来。